死亡這生命課:死亡神學第一步​

 

死亡,是人無法逃避的終極課題,
也啟示我們何謂真正的活著,
透過四位神學大師的死亡之思,
叩問人生存在的意義……
 
柏拉圖說:哲學是預備人面向死亡。
神學家說:通過耶穌的死亡,我們去領悟新生命的意義。
 
本書透過四位神學大師的死亡之思,穿越死亡的黑暗,看到生命的光明——
 
拉納(Karl Rahner):
活著的每一刻,經驗著每一刻的死亡。思考死亡,其實即直視生命的本相。
 
雲格爾(Eberhard Jungel):
死亡切斷一切關係,惟獨切不斷施恩的上帝的連繫。
 
巴爾塔薩(Hans Urs von Balthasar):
耶穌下到陰間,令最虛無的陰間,都充滿著上帝虛己的大愛。
 
莫特曼(Jurgen Moltmann):
死亡不是結束,而只是新創造的開始,身體復活正是死者可盼望的此世前景。
 
這四幅死亡之思的神學圖畫,豐富了我們從死到生的神學思考。本書文字清晰、理路分明,既深刻體認死亡帶來的苦痛,更認信基督藉著死亡而開啟生命。願這趟從死到生的神學之旅,助你應對當代的生存焦慮,面對死亡而不懼,懷著更大的愛去生活。
 
 
信仰,回應死亡的絕望與虛無。在這場生死對話中,我們會找到關於生命最寶貴的啟示……
 
拉納:甘於犧牲的人,不斷經歷「小死」;到死亡時,就是生命的圓滿完成。
 
雲格爾:拉納,你這是過分強調人能自救;人是關係中的存在,死亡時失去一切關係,怎能自救?不能靠自己,唯靠恩典。
 
巴爾塔薩:雲格爾說得對,人死後進入虛無;令人驚奇的,是在虛無中,遇見全然虛己的耶穌。
 
莫特曼:你們說的,只是死後的「他鄉」,其實身體復活,講的是必死生命在此世界的前程。
 
拉納:說來說去,關鍵仍在信徒如何活好一生,像耶穌,面向十架,則死是生命的「成了」。
 
雲格爾:靠自己去克服死亡,是自義,其實就是死亡的本義。
 
巴爾塔薩:的確,克服死亡,唯靠恩典,恩典的明證便是:耶穌死後,下到陰間,與所有死人團結在一起。
 
莫特曼:死亡並不是人生的終結,而是新生命的開始。

 

 
|  目錄 |

  

自序:死與生的糾纏
 
01
死神這傢伙:又恐怖、又溫柔
死亡,令哲人沉思不朽
 
02
拉納:生活著,就是死亡著
人生是跑道,死亡是令賽事圓滿結束的終點
 
03
雲格爾:「稱義」破除死亡的孤絕
死亡看來中斷了一切關係,其實上帝仍緊握著我們的手
 
04
巴爾塔薩:耶穌下到陰間,與死人認同
在虛無的深淵,竟充滿著上帝虛己的愛
 
05
莫特曼:復活盼望的超乎想像
死亡不是終點,而是上帝新創造的開端
 
結語:懷著大愛去生活

 


|  作者簡介 |

 

鄧瑞強
 
半生牧會,半生教學。牧會時,用心講道,因這是會友聆聽上帝真理的重要時刻。教學時,用心幫助學生從井底走到井外,讓他們看到真理世界之偉大。在這個甘於平庸、習憫短視、感受至上的世界裏,我渴望信徒能體會上帝真理的博大、恩典的深厚、仁愛的無邊,但我做得不夠好,離目標尚遠。無法了,力有不逮,唯靠恩典。

書籍資料 

 

 

作者:鄧瑞強

出版社:印象文字

出版日期:2025-10

港幣定價:$88

 

系列:Vision in Press

ISBN:9789624576665

頁數:168

大小:13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