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俗與神聖

──

職場工作的

信仰意義

文/小島 ©基道閱讀

1-2月號(2004)

市井與神聖的空間

 

究竟"marketplace”是街市、職場還是市井?我看許多書刊及聚會,似乎未有清楚的界定。但將帝井變為神聖的空間,便要思考:上帝顯現構成神聖的空間,還是我們察驗上帝的臨在而開拓了神聖的空間?約翰福音二章13至17節記載耶穌在聖殿中推倒兌換銀錢的桌子,説不要將「我父的殿」變為「買賣的地方」(NRSV的翻譯為"Stop making my Father's house a marketplace!")。市井的信仰是否要將「買賣場所」變為敬拜的地方?這便是空間塑造的問題,怎樣在市井或工作間塑造神聖的空間,從而賦予工作的意義,似乎是本書的嘗試。

 

本書作者首要打破的是神聖與凡俗的分隔,再重新理解神聖空間的意思。書中穿插著日常對工作的理解(凡俗、沒有意義、身分、專業精神等),以新的眼光審視神聖的顯現對看似世俗的工作的意義。總的而言,作者特別從召命的角度了解工作,以致工作也可以有神聖的顯現。也因著召命,對在職人士的操守的要求比專業操守還要高(頁69)。召命所指向的卻不單是工作本身,而是上主在「呼召」人,「因為基督徒本身就是一個召命」(頁75)。

 

作者似乎由始至終都肯定工作的價值,但在墮落的世界中又體會到工作(生活)種種困境(夾心人、人生無常、待業、夢想有待實現),神聖的空間(靈性空間)並不令我們脱離日常生活的環境,卻提供一種可能的想像(第十二章〈創造空間〉)。在現實與想像之間便需要等待(第十一章〈等待的日子〉),無論是日後美好生活的等待、失而復得的工作的等待,還是整個受造物的等待(羅八22~23;此點為筆者所加),都需要一種堅韌的忍耐。

 

忍耐和等待似乎是維持神聖空間的必要條件,也是開拓心靈空間所需要的。若其中沒有想像,這些都不能持守。靈性空間的想像,當然包括盼望。市井的信仰與靈性,就在於如何在盼望與現實的張力下塑造神聖的空間。

 

問題核心:市井還是工作?

 

筆者閲讀此書,在文本的帶領下游走於神聖與凡俗的空間中,既有作者的親身體驗,又有聖經人物的經歷(阿伯拉罕、約伯),也有其他在職人士的見證。而觸及的問題也不少,總的而言,都是市井的問題。但市井的問題,是否就如上文的問題?筆者質疑,運用「市井」(marketplace或是workplace)的概念,是否能有效地探討在職(或待職)基督徒面對的問題?當用市井、職場等概念時,是否仍以工作(work)的觀念為主?當我們運用「空間」(space)作為一種概念(如神聖的空間),已不將空間限於物質的地域內,也就脱離了「地方」(place)的觀念。我們指涉的,不再是辦公室或街市,即使是「市場」(market)也有其抽象的空間向度。市場不在這裏或那裏,市場不在任何地方,也在任何地方。哪裏有交易,那裏就是市場。這就是空間與地方的區別。將工作囿於辦公室或市井的討論,忽略了現今的工作場域流動性質(無論是地域上或在虛擬的空間上),也大大限制了探討神聖空間的臨現。

 

由此觀之,我們的工作不是獨立於生活以外,彷彿工作時間是奴隸,工作時間以外便回復自由身。工作時間長固然是現今香港上班族的軛,但更大的問題還是資本主義所形成的「鐵籠」(iron cage),就是韋伯在《新敎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留給後人解決的難題。香港的中產階級的困境是因著背負「資不抵債、有價無市」的負資產;對於已婚夫婦,可能要供養上一代(包括雙方家長);有子女的,在「一樣都不能少的」多元智能培育下,擔子更重。這些都在鐵籠上加上幾把鎖。工作的意義對他們來説,是奢侈品。

 

對於屬中產階級的基督徒而言,要擺脱日常生活中資本主義的籠牢,乃希望從信仰中尋求出路,我想是許多人的期望。信仰(不限於敎會生活)可能是尋求生活不被資本主義背後的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eason)侵蝕的空間。信仰牽涉神聖的空間,這空間固然與凡俗的空間不同,卻讓我們看到神聖「具體活在我們生活世界的每個細節」中(頁7)。信仰亦是賦予生活不同層面的意義,以至是社會關係中的另類意義。龔立人引用歌羅西書三章23至24節説明工作的召命乃建基於「為主而作」,但該段經文前後也叫做妻子的、子女的、丈夫的、為奴的、主人的要按他們的安守本分(西三22〜25,四1)。這是因為早期敎會仍相信在他們有生之年主耶穌會再來,故此不需要改變既有的社會關係,因為這些一切很快都會改變。這種思想遺留下來成為既得利益者合理化不公平制度和拒絕改變的藉口。

 

職場神學:階級性的信仰反省

 

然而信仰如何可釋放我們脱離工作的軛?我想許多信徒都希望負上的樓債早日得贖、子女早日自立、自己早日退休(還是安息?)。這樣的想法若能實現,該為此感謝上帝。但只可説這種是個人的信仰,祈求自己一家平安(阿們)。若基督徒看不到他們的工作與資本主義的關係,以至能連繫著不同階層(基層勞工、邊緣勞工、失業人士、婦女、弱勢社羣),那只是階級性的信仰(相對言,基層有基層的信仰)。若說基督敎信仰超越身分、階級、性別等社會界限,則工作(市井/職場)的神學無可避免地要處理形成上述界限的因素,以及如何連繫不同界限形成的社會分隔。這就是復和(reconciliation的意義。可惜的是,這方面的探討仍獨付厥如。説回來,所謂的市井/職場神學,是否就是只對年青、專業、受過高等教育的基督徒有意義?在職場的神聖空間中,是否就是上主國的臨現?我想還有待職場神學家來解答。

市井與神聖的空間

 

究竟"marketplace”是街市、職場還是市井?我看許多書刊及聚會,似乎未有清楚的界定。但將帝井變為神聖的空間,便要思考:上帝顯現構成神聖的空間,還是我們察驗上帝的臨在而開拓了神聖的空間?約翰福音二章13至17節記載耶穌在聖殿中推倒兌換銀錢的桌子,説不要將「我父的殿」變為「買賣的地方」(NRSV的翻譯為"Stop making my Father's house a marketplace!")。市井的信仰是否要將「買賣場所」變為敬拜的地方?這便是空間塑造的問題,怎樣在市井或工作間塑造神聖的空間,從而賦予工作的意義,似乎是本書的嘗試。

 

本書作者首要打破的是神聖與凡俗的分隔,再重新理解神聖空間的意思。書中穿插著日常對工作的理解(凡俗、沒有意義、身分、專業精神等),以新的眼光審視神聖的顯現對看似世俗的工作的意義。總的而言,作者特別從召命的角度了解工作,以致工作也可以有神聖的顯現。也因著召命,對在職人士的操守的要求比專業操守還要高(頁69)。召命所指向的卻不單是工作本身,而是上主在「呼召」人,「因為基督徒本身就是一個召命」(頁75)。

 

作者似乎由始至終都肯定工作的價值,但在墮落的世界中又體會到工作(生活)種種困境(夾心人、人生無常、待業、夢想有待實現),神聖的空間(靈性空間)並不令我們脱離日常生活的環境,卻提供一種可能的想像(第十二章〈創造空間〉)。在現實與想像之間便需要等待(第十一章〈等待的日子〉),無論是日後美好生活的等待、失而復得的工作的等待,還是整個受造物的等待(羅八22~23;此點為筆者所加),都需要一種堅韌的忍耐。

 

忍耐和等待似乎是維持神聖空間的必要條件,也是開拓心靈空間所需要的。若其中沒有想像,這些都不能持守。靈性空間的想像,當然包括盼望。市井的信仰與靈性,就在於如何在盼望與現實的張力下塑造神聖的空間。

 

問題核心:市井還是工作?

 

筆者閲讀此書,在文本的帶領下游走於神聖與凡俗的空間中,既有作者的親身體驗,又有聖經人物的經歷(阿伯拉罕、約伯),也有其他在職人士的見證。而觸及的問題也不少,總的而言,都是市井的問題。但市井的問題,是否就如上文的問題?筆者質疑,運用「市井」(marketplace或是workplace)的概念,是否能有效地探討在職(或待職)基督徒面對的問題?當用市井、職場等概念時,是否仍以工作(work)的觀念為主?當我們運用「空間」(space)作為一種概念(如神聖的空間),已不將空間限於物質的地域內,也就脱離了「地方」(place)的觀念。我們指涉的,不再是辦公室或街市,即使是「市場」(market)也有其抽象的空間向度。市場不在這裏或那裏,市場不在任何地方,也在任何地方。哪裏有交易,那裏就是市場。這就是空間與地方的區別。將工作囿於辦公室或市井的討論,忽略了現今的工作場域流動性質(無論是地域上或在虛擬的空間上),也大大限制了探討神聖空間的臨現。

 

由此觀之,我們的工作不是獨立於生活以外,彷彿工作時間是奴隸,工作時間以外便回復自由身。工作時間長固然是現今香港上班族的軛,但更大的問題還是資本主義所形成的「鐵籠」(iron cage),就是韋伯在《新敎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留給後人解決的難題。香港的中產階級的困境是因著背負「資不抵債、有價無市」的負資產;對於已婚夫婦,可能要供養上一代(包括雙方家長);有子女的,在「一樣都不能少的」多元智能培育下,擔子更重。這些都在鐵籠上加上幾把鎖。工作的意義對他們來説,是奢侈品。

 

對於屬中產階級的基督徒而言,要擺脱日常生活中資本主義的籠牢,乃希望從信仰中尋求出路,我想是許多人的期望。信仰(不限於敎會生活)可能是尋求生活不被資本主義背後的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eason)侵蝕的空間。信仰牽涉神聖的空間,這空間固然與凡俗的空間不同,卻讓我們看到神聖「具體活在我們生活世界的每個細節」中(頁7)。信仰亦是賦予生活不同層面的意義,以至是社會關係中的另類意義。龔立人引用歌羅西書三章23至24節説明工作的召命乃建基於「為主而作」,但該段經文前後也叫做妻子的、子女的、丈夫的、為奴的、主人的要按他們的安守本分(西三22〜25,四1)。這是因為早期敎會仍相信在他們有生之年主耶穌會再來,故此不需要改變既有的社會關係,因為這些一切很快都會改變。這種思想遺留下來成為既得利益者合理化不公平制度和拒絕改變的藉口。

 

職場神學:階級性的信仰反省

 

然而信仰如何可釋放我們脱離工作的軛?我想許多信徒都希望負上的樓債早日得贖、子女早日自立、自己早日退休(還是安息?)。這樣的想法若能實現,該為此感謝上帝。但只可説這種是個人的信仰,祈求自己一家平安(阿們)。若基督徒看不到他們的工作與資本主義的關係,以至能連繫著不同階層(基層勞工、邊緣勞工、失業人士、婦女、弱勢社羣),那只是階級性的信仰(相對而言,基層有基層的信仰)。若說基督敎信仰超越身分、階級、性別等社會界限,則工作(市井/職場)的神學無可避免地要處理形成上述界限的因素,以及如何連繫不同界限形成的社會分隔。這就是復和(reconciliation)的意義。可惜的是,這方面的探討仍獨付厥如。説回來,所謂的市井/職場神學,是否就是只對年青、專業、受過高等教育的基督徒有意義?在職場的神聖空間中,是否就是上主國的臨現?我想還有待職場神學家來解答。